教学研究

当前位置: 教学研究>

自杀低龄化,9岁男孩跳楼,教育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?

作者:renshebu 时间:2019-05-24 15:24:59 点击:2869

中小学生自杀,是偶发事件,还是社会现象?

我们先看一个关于儿童青少年自杀行为的调查。

有一项调查报告指出,大中小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,其中中小学阶段自杀率最高。而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一份历时3年多,涉及全国13个省约1.5万名学生参与的《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》中的数字更是让人不安: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,占调查样本总数的20.4%,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.5%。

中小学生自杀,自杀低龄化,是教育的哪个环节出来问题?

自杀低龄化,9岁男孩跳楼,教育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?


1.不忍看到年幼生命逝去的场景

2019年3月12日江苏句容县一小区发生人员坠亡事件,死者王某,男性,9岁;他在现场留下一封遗书,稚嫩的笔迹,夹杂着拼音和错别字的一句话,把所有人的心都“砸”出一个大洞。“nai nai,我前天把学校的bo里zhuang sui 了,我之到要chen fa,suo以我跳lou了。”

2019年2月21日的下午,刚开学的第四天,家住深圳市宝安区的一名年仅13岁的男孩便发生了坠楼身亡的消息,经过警方的调查,初步认定为自杀行为,排除他杀。据家长反映,孩子出事前曾被学校班主任责令回家继续完成寒假作业。

2017年12月23日,江西宜丰警方对外通报一起坠楼身亡事件:宜丰中学高二年级女学生刘某于22日凌晨,被发现于学校宿舍楼前坠亡。经公安机关初步认定,刘某符合高空坠楼死亡特征,排除他杀嫌疑。

2016年6月24日,湖南娄底新化实验小学12岁的小吴在学校跳楼身亡,据说是因为任课老师要求摆放座位引发小吴不满,情绪激动,冲出教室跳楼。

作为心理学工作者非常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件发生,更不愿意谈论类似的事件。但是又不得不为之;通过心理学的分析,我们要从这些自杀事件中汲取教训,要警示家长,要告诫学校,要引起全社会对低龄化自杀现象的高度重视,要让这种“你走了,你让父母怎么活?的事件”尽量不再发生。

从心理学的立场看,中小学生自杀与他们无关,这些才刚刚涉世的孩子,如何看待生命?如何应对挫折?如何疏导不良情绪?都与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有关!

自杀低龄化,9岁男孩跳楼,教育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?


2.自杀低龄化,是教育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?

花季少年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去结束自己的生命?一桩桩的自杀事件令人痛惜,尤其是为人父母的,更是悲痛交加。

那么,现在的孩子怎么了?为什么经不起一点儿挫折?该怎样让孩子懂得珍惜生命,怎样能够承受挫折?这是每个家长、每位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。

中小学生自杀,是孩子的问题,还是我们的教育有问题?

我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角度尝试分析这一问题。

我的理解,是学校教育、家庭教育给了学生们太多的压力,是家长和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方法不当,是教育本身出了问题。

一个人的健康成长,一个人从婴儿长成成年人,是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、朋辈教育、社会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,但是在这几个教育因素中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无疑起着关键性作用。检视我们的家庭教育、学校教育,我个人认为,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父母和学校要树立科学健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,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课,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尽量避免负面影响。

1)彻底改变羞辱教育观念;中国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经常采取贬斥、训斥孩子的方法,甚至打骂孩子的羞辱教育方式,动不动就说“你做的不好”、“你不行”、“你是个笨蛋”、“你是没有用的人”,使孩子对自己的存在价值、对生命本身产生疑问?“我还有活着的必要吗?”。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无用的人,孩子在这种教育环境中遇到父母指责或老师批评时,往往会觉得活着没有意思,不如一死了之,于是采取极端方式对待自己。

2)超完美主义教育可以休也;完美主义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有,但是作为父母不要把自己的完美主义心理发挥到极致,不要超完美主义,否则就会把自己的完美主义心理表现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,一是对孩子高期望值,给孩子设定完成不了的目标;二是对孩子高要求,在教养孩子过程中表现出对孩子苛刻严厉,甚至训斥和打骂孩子;三是父母焦虑,在不能“输在起跑线心理”驱使下,让孩子完成父母提出的高要求任务,致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个无能的人,对自己的能力,甚至存在表示怀疑,我还不如死了。

自杀低龄化,9岁男孩跳楼,教育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?


3)要注重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;到底是什么让中小学生的抗挫能力如此低下?父母对孩子缺乏挫折教育。对孩子的挫折教育要从婴幼儿期就开始,最核心的对孩子意志品质的训练,吃苦精神的培养,抗挫折心理的磨炼,父母要有意识的让孩子在家里、在生活中吃些“苦头”、 受些“委屈”,特别是孩子犯错不要袒护,不要护犊子;例如可以在家中让孩子做家务、定期学会做一件事等,适当组织孩子登山野炊、军训、社会劳动实践等,让孩子从温室中走出来,敢于承担责任,自我锤炼,提升孩子应对挫折的能力。

4)父母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;父母要彻底改变“问题式”教养孩子的心态,学会欣赏孩子,发现孩子的优势,不要老把目光盯在孩子的不足或缺点上,树立成长型思维,孩子是成长的,是会朝着孩子自己努力的方向发展的;要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发现你家孩子有什么优势,你家孩子最突出的优势有几项?这些优势作为父母你发现了没有,你引导孩子应用在他的成长中了吗?例如,你家孩子最突出的五项优势是什么?当然,父母也要积极引导孩子接纳他的不足,客观认识自己,积极适应现实。

5)适时关注孩子的负面情绪;源于日常生活中家长埋下的隐患,一是不要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,总是把‘爸爸妈妈一切都是为了你’‘以后都要靠你了’等话放在嘴边,让孩子承受过多的压力;二是父母、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情绪,尤其是要注意孩子的不良情绪表现;三是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,父母要让孩子表达出来,学会耐心听孩子诉说,不要评价孩子的说,要多问孩子的感受,你的感受怎样?你是不是有委屈?能不能告诉妈妈?但是不要逼孩子说,不要把孩子的情绪堵回去;孩子的不良情绪是他在家之外的地方遇到了麻烦、受到了委屈,孩子需要把它倾诉出来,父母要给孩子倾诉的机会,不然挤压在挤压孩子就会用其他消极的方式发泄不良情绪,自杀就会一种激情表达。

自杀低龄化,9岁男孩跳楼,教育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?


3.如何预防中小学生自杀

有些人说,应该教育孩子如何防范自杀,我的观点是,不是应该怎样教育孩子防患于未然?而是父母、教师也要有预防孩子采取极端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意识和方法。首先是父母、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常识,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让孩子逐渐认识到珍爱生命、欣赏生命、敬畏生命,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,确立生命尊严的意识,认识生命的价值;其次当孩子说活着没有意义表现出自杀意念时,一是父母、教师不要大意,不要以为小小年纪是胡说;二是要与孩子积极交流沟通,询问孩子说这话的原因,并理解孩子,千万不要训斥;三是父母要确认孩子想自杀的危险程度,是说说而已,还是孩子已经有自杀的意念和准备好了;四是当孩子想跟你讲话时,无论是什么话题,都必须耐心倾听,给出适当的建议,千万不能敷衍,一不注意,小孩子的倾诉愿望就会退缩,到那时候,就来不及了;五是学校要加强家校沟通,经常性举办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讲座,向家长普及宣传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和方法,引导家长树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重要性的意识。

自杀低龄化,9岁男孩跳楼,教育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?


结束语:对于父母来说,孩子是无价之宝,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溺爱他们,就无视他们的自我价值;作为父母始终要做到,做合格父母,理解孩子,学会沟通,转换情绪,积极关爱,给孩子关注生命的希望,让他在迷失方向时,感受到存在的必要,想起学校那位班主任说过的话“未来是光明的!”